Quick Search


Tibetan singing bowl music,sound healing, remove negative energy.

528hz solfreggio music -  Attract Wealth and Abundance, Manifest Money and Increase Luck



 
Your forum announcement here!

  Free Advertising Forums | Free Advertising Board | Post Free Ads Forum | Free Advertising Forums Directory | Best Free Advertising Methods | Advertising Forums > Other Methods of FREE Advertising > Guest Books Directory

Guest Books Directory Here is a great way to get some inbound links to your site, and message heard by people who also post and read these books. (Tip: Dont use your real email address on them)

Reply
 
Thread Tools Search this Thread Display Modes
Old 05-02-2011, 04:05 PM   #1
kodybyan40se
 
Posts: n/a
Default 第五觉

  五、多闻智慧觉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本经所说的诸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种事应当中,从第一条到第四条所觉悟的道 理,可以说是着重于自利方面;从第五条到第八条的四种觉悟,可以说偏重于利他方面。无论大、小乘佛法所说的 自利或者利他,实际上是分不开的。因为小乘的自利中,也含有利他的道理在内;而大乘的利他,也必须先自利而 后利他。所以说,自利利他是分不开的。
    现在解释‘多闻智慧觉’:这个法门所要觉悟的,是讲有对于众生生死的根本和来源。众生与佛是没有分 别的,众生之所认为众生,就是有生生死死的业报景象。佛经讲:‘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因为有这种愚痴的业 因,所以才受生死流转的痛苦。
    ‘愚痴生死’:所谓‘愚痴’,就是无明,就是不了解诸法的真实道理,因此妄图执著世间一切都是实有 的。于是迷昧因果,而不知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由业力所感召的,是众缘和合所生的,人生因而困惑不觉悟, 所以说无明。如果把‘愚痴’两个字离开来说明,愚――就是�昧无知;痴――就是不辨长短道理。因为事理意识 不清,愚痴�昧做作恶业的因,而感触生死的果报;所以轮回六道,生生死死,旷劫轮回永不休止,永远得不到解 脱。所以说‘愚痴生死’。
    ‘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广学多闻’是对知识要多学多求,包括世间法在内,凡是世出世 间一切善法,都要博学多闻。
    这里所说的‘博学多闻’,完全指修学佛法说的。菩萨知道众生在生死苦海中流转,是由于愚痴无明而来 ,如要跳诞生死的苦海,惟一的办法就是破除无明黑暗。要破无明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要有智慧。‘智’是有抉择 断定的能力;‘慧’是有判断善恶邪正的功能。能够通达世间一切事理叫做智慧。智慧能度愚痴,智慧好比光明, 愚痴好比黑暗,黑暗与光明绝对不能共存的。所以菩萨就常常思念,要怎么广学多闻,以便增长自己的智慧。佛告 知我们,要增长智慧,必须要广学多闻。
    发心的菩萨,无论是为自己了生死,或者度众生,都必须有渊博的学识和智慧。维摩经上说:‘多闻是道 场,多闻是行政。’普贤十大愿王的‘常随佛学’,都是提醒我们多亲热十方诸佛,及诸大善常识,广学多闻清净 肃穆的正法,以便自利利他,才能趣入佛乘。所以修学佛法的人,绝不能孤陋寡闻,如果坐井观天的话,就不能破 除愚痴,而证得清净智慧和成就无碍辩才。
    ‘成就辩才’有四种:
    第一、‘法无碍辩才’:对于一切万法的名相分别无碍,是法无碍辩才。
    第二、‘义无碍辩才’:对于一切法的道理,能明了灵通,叫义无碍辩才。
    第三、‘辞无碍辩才’:言辞辩说无碍,能使人人都了解,是辞无碍辩才。
    第四、‘乐说无碍辩才’:对于佛教的道理,能够随顺众生的根机,很愿意为众生说法,是乐说无碍辩才 。
    这里是说,从广学多闻中,增长自己的智慧,不但可以了解佛法的真实义,而且可以成就无碍辩才,宣说 如来的正法,教化一切所应该度化的众生。因为没有智慧和辩才,说法式众生,不能令人着迷;度众必须还要善巧 方便,言词通畅,应机说法。因此,我们要成就无碍辩才,度化众生,就要多学习世出世间的知识,说法一定能自 在无碍。
    ‘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教化’就是教导劝化,教人化恶为善,破迷开悟。‘乐’就是快乐,所谓‘ 大乐’,就是出世间的快乐,是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寂静乐。
    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从上面接下来的,就是说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成就无碍辩才以后,就应当说法教化一 切众生,使一切众生去恶向善,都能得到无上菩提涅�的大乐。
    总结以上说明,就是一个真正发心的菩萨,一定是自利而又利益众生,但是众生根性不同,当要教化的时 候,一定要善巧方便的去度化他们。教化众生,必须具备‘广学多闻’、‘增加智慧’、‘成就辩才’这些前提, 而后才能应机施教,使一切众生得到无上的快乐。
  六、布施同等觉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这一个法门叫‘布施平等觉’,也是诸佛菩萨所觉悟的道理,我们学佛的人更应该学习。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贫’就是贫乏,缺少财物、衣服、饮食一切物质叫做贫;‘苦’就是强迫的 意思,dolce & gabbana glasses。由于无衣、无食,所被饥寒逼迫而受痛苦,supra footwear。因为贫困窘苦,到忍气吞声的田地,就生起种种的恼恨心――怨天怨地,怨父母没留遗产,怨妻子儿女给他连累 ,怨师长、亲戚不肯选拔,并且怨尤友人邻里不与周济。像这种自怨自艾的心理,就叫做‘清苦多怨 ’。
    ‘贫苦多怨’最轻易‘横结恶缘’。因为贫苦的环境,怨恨的念头积聚于心,牢骚满腹而不能自主的时候 ,就会产生种种不顺人情的举措,不是张三错误,就是李四不好,由怨恨而生嗔恚,所以在立场上,变成骄横无礼 ,因而造作一切恶业的因。有比自己强的人,会生嫉妒;由于嫉妒而失去理智,对待一切人,都有不满的歹意,或 者不顾一切,强辞夺理,为非作歹,于是种下恶趣(三恶道)的业因,而受流转恶趣(三恶道)的果报,不得出离 。
    人生在世,各有所因,各有所缘,富、贵、贫、贱是有来龙去脉的。前世造悭贪的业因,必定就感想贫苦 的果报,根本不用怨天尤人。如果贫苦的人,能够了解因果的道理,就不会多怨,而且还会专心向善。贫苦的人只 要努力勤奋去做,没有不胜利的。俗话说:‘人穷志不穷。’所以有多少富绅商贾,都是从艰巨困苦中斗争出来的 ,这才是真正的有志气。佛法中说:贫、富、贵、贱,都是与前世因果有关联。不应该怨天尤人,横结恶缘。无论 环境如何贫穷困苦,只要能奉公守法,发奋有为,又能努力修善,与一切众生多结善缘,勤快努力,前程绝对是光 明的。至于‘广结善缘’,是说与人相处,应该互相尊重对方,互相帮助,共同保护社会的安定,造福人群,使每 一个人都能过著良好的生活。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是说明菩萨和众生不同的处所。凡夫因贫穷而常常与人横结恶缘,这不是解决 贫苦的方法,所以菩萨就实际布实施门,布施一切众生,而不分怨亲,一律平等的惠施。布施有三种 :
    第一、财施:就是以钱财和物品布施给别人。
    第二、法施:就是对人说种种法,包含世降生间法。持菩萨戒的人,如果有人来求佛法,不为人说一句一 偈,这是犯戒的,由于菩萨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再者,能为人讲解不明了的道理,也称作法施 (法布施)。
    第三、无畏施:就是抚慰救护一切众生,使别人分开危险胆怯。
    ‘等念怨亲’的‘等念’,就是心念平等而不生分离;‘怨亲’,害我者称为‘怨’,爱我者称为‘亲’ 。这是说,发心行布施的菩萨,不但深深了解上面所说的贫困多怨的情况,而且胸襟宽阔,没有人我之见,所以才 没有怨亲的分辨,而履行布施一切众生――用自己所有的财力、物力,以平等心布施给须要的人,使他们得到实在 的受用。菩萨度化众生,以布施为第一殊胜的法门,在六度、四摄法中,都以布施排行第一,这是表现一切行门, 必需从布施下手,但凡能做到扶危济贫、急公好义,就是菩萨大无畏的精力。我们学佛的人,应当学习菩萨的胸怀 、行动,能有一分力气,就做一分,尽自己的才能,去辅助别人,并且能怨亲平等。
    ‘不念旧恶。不憎恨人’:‘不念’就是不记念;‘旧恶’是过去曾经有的恶缘。‘不憎’就是不憎恨; ‘恶人’就是为非作歹的人。这里是说,菩萨以大悲心为体,因为众生的痛苦,而生大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没有 怨家与亲人的分别,一律给予平等的惠施,而且所要度化的众生,即便是过去曾经有恶缘的仇敌怨家,也不记挂他 们的旧恶,更不起憎恨心,用以怨报德的心去度化他们,使这些不仁慈的恶人,在佛法中,得到佛法的利益,而能 改过向善。尤其菩萨可怜他们的愚痴,所以在菩萨的眼里,这些作恶的众生,都不是他们自己成心要做的,而是受 无明烦恼的趋使,把持不了自己,才为非作歹,才造出无量无边的罪恶,我们怎么忍心去憎恨他、厌 恶他呢!
    要知道一个人不可能没有错误。书上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知过能改,就应该好好地善待他 们,以慈悲心去开导他们,使他们走向光亮的大道,有改过自新的机遇,不应该再记恨他们过去的罪恶。所以书上 又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常言道‘浪子回首金不换’,都是说明知过能改的宝贵。佛法说:‘懊悔即清净 。’如果能至诚恭敬的礼佛,就能忏除业障。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学菩萨的心怀,不记恨恶人,多宽恕别人。世 间法也说:‘饶恕别人是美德。’能这样做,也就是当前大慈大悲的菩萨。
    这一段的粗心是:因为贫苦而发生自怨自艾的心理,因此与众生横结恶缘,而造了恶业的因。菩萨觉悟到 ‘因果轮回’的道理,于是就实施布施――怨亲等施,使一切众生,取得惠施的利益;更不记念人从前的旧恶,也 不仇恨当初作恶的人,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以上就是第六‘布施平等觉’。
  七、出家梵行觉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 悲一切。
    第七觉悟叫‘出家梵行觉’。说明真正发心出家的利益。
    ‘五欲过患’的‘五欲’,除了财、色、名、食、睡而外,还有色、声、香、味、触五尘。‘尘’就是尘 俗,五尘的本身就是恶法;其中的‘触’比起财、色、名、食、睡,更要不得。五尘如果没有五根的话,五尘就不 能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五尘之中,各有味道,能令众生生起贪爱之心,而这五尘之欲,比财、色、名、食、睡更能 引诱人,并且没有满意的时候。如果被五尘之欲牵著走,那真是没有尽头,会造作罪业,惹种种的灾害,而受生死 轮回的果报。‘五欲’是障碍我们修道的根本,假若不赶紧的觉悟,而踊跃的歼灭它,绝对没有办法证得圣果的。 这一句最主要的是叫我们觉悟贪求五欲是烦恼生死的过患。所以佛陀教诫我们,应该要清心寡欲;如果贪著五欲的 享受,是会招来痛苦的果报。
    ‘虽为俗人。不染世乐’:‘世乐’就是世间的欲乐。这是说,五欲不但是学佛的人应该阔别不染著,就 是世俗的在家人,亦不可以过分贪染欲乐。因为众生沉溺在生死苦海中,就是由于五欲的过患而引起的。五欲之乐 ,确切含有毒素,过分贪染,一定被它所毒害。我们可以看看社会上,有些陷溺在五欲中的人,没有一个有好成果 的。我们应该知道,学佛的人,对于五欲之乐,如果贪恋不舍,都是分歧乎佛法的,况且所谓的世乐,切实不是真 乐。因为世间的五欲之乐是苦乐,只有迷惑的人,才会把苦因当作快乐。学佛的人,虽然身体居在尘劳之中,要像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著,心肠恒常坚持清净不染。因为居家学佛的居士,能修学佛法,并且要护持三宝,绝不是轻 易之辈。所以更不能贪著世间的五欲快乐,损害了清净心。
    ‘常念三衣。瓦钵法器’:‘三衣’就是出家人身上所披的五衣、七衣和九衣。九衣以上通称大衣,也可 以说是燕尾服。‘瓦钵’是出家人所用的食器,梵语叫‘钵多罗’,中国话叫做‘应量器’。质料不能富丽、宝贵 ,只限于用铁或是泥瓦制作的,容量随各人的食量,所以也叫‘应量器’。‘法器’就是礼佛所用的用具,凡放置 在道场中的一切器具,都称作法器,所谓‘法器’,是表法的意思,‘以事即理’。比如寺院,凌晨击钟,就是为 了破醒昏睡长眠的众生,警醒我们提起道心,用功拜佛、修行;晚上打鼓,就是为了启发无明�昧的众生,叫我们 不要昏沉,虽然应该休息,但是心要安住在道上。佛门中‘暮鼓晨钟’,击钟打鼓是事相,由事相显发所包括的道 理,以这一切道理,来破除我们的迷惑,能够开智慧;有了智慧,就能断烦恼、了生死、证菩提。这就是这些法器 所包含的深邃义理。所以凡是设在寺院里佛殿上的每一件器具,都是礼佛、拜忏、作佛事用的,钟、鼓、大磬、木 鱼等这些都叫法器,它的顿挫抑扬,都有定律,使人听了生起沉思,赞助启示道心。在台湾没有大丛林,只有在传 戒或者道场中上午供的时候,能听到大佛殿上婉转高唱赞扬,佛门称作梵呗。往往有人会被这些梵呗音声激动得掉 眼泪,所以我们唱颂时,一定要唱好,因为这是唱给外人听的,同时也是度众生的法门之一。‘三衣、瓦钵、法器 ’,本来都是出家人所用的货色,世间人也要知道思念,固为众生心情,似乎猕猴爬树,动机刹那不停的滚动,不 是念恶就是念善,而且念善的时候比较少,念恶的时候比较多,这样与日俱增,罪恶做作多。所以世尊叫我们常念 ‘三衣、瓦钵、法器’,长此以往,天然成长道心,道心一发,天然发愿出家。
    ‘自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志愿出家’:就是牺牲爱欲,告别父母,剃发出家, 过著恬淡清净的生活,名为出家。出家有四种:一是心出生不出,二是身出心不出,三是身心都出,四是身心都不 出。
    ‘守道清白’:在家学佛的人,不可以染著世间的五欲之乐,出家人能绝欲断爱,确实不是一件寻常的事 情,如果不是宿根深沉,绝对做不到的。所以世尊常常惊叹说:‘出家是大丈夫的事业,绝不是普通人或者达官贵 人所能做得到的。’既然出家,就要遵守清净的律行,并且研习世尊所说的一切教法、经典,先求自利,而后作利 他的菩萨事业。
    ‘梵行高远’:‘梵’是喧扰无染的意思;‘行’是精深造行的意思;‘高远’就是自己所修的是高傲弘 远的清净梵行。这里是说,出家后勤修身、口、意三业清净的梵行,所以说‘梵行高远’。等自己修道有了相称的 成就,再去教化一切众生,也就是说‘自利而后利他’。‘慈悲一切’,‘慈’能给众生快乐;‘悲’能拔除众生 的痛苦。平凡说拔苦与乐,是说对待一切众生,不可以分界线,要平等看待,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华严经》云‘不为自己求安泰,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悲大愿,才是菩萨舍己救人的精神。‘慈悲’是佛法的基本 主旨,是大乘法的主体,一切佛法也可以说,都是从大慈悲心施展出来的。如果没有佛法,就没有诸佛菩萨;如果 没有慈悲心,诸佛菩萨相对不会应化世间度众生的。所以佛法中说:‘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由此可见 ,佛法也就是慈悲清凉法。
    诸佛菩萨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以慈悲心为前导,服务一切众生,为众生而努力,素来不为自己想。所以 有‘慈悲’才能真正的利益众生。我们学佛的人,既然都想成佛,应该发起慈悲心,随一切缘,尽一切能力服务他 人。
    总而言之,‘五欲’是生死的过患,虽然是在家学佛,也不可以染著世间的五欲之乐,应该经常怀念出家 人,日常生活上所用的三衣、瓦钵、法器,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立志发愿出家。出家以后,更要遵照佛陀所说的 出家正道法,依法实地修行,过著三业清净的生涯。自己修行成就而后作人天师,以不著相的慈悲平等心,度化一 切众生,这是意愿出家,应该做的事业。
  八、大心普济觉
    第八觉知。生死炽燃。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 究竟大乐。
    这个法门叫‘大心普济觉’。
    ‘生死炽燃。苦恼无量’:‘生死’有两种,第一种是‘分段生死’,就是六道凡夫的生死;六道凡夫造 业受报,生死轮回不已,所以叫分段生死。但是,凡夫也存在变异生死。第二种就是出三界外,声闻、缘觉、菩萨 的‘变异生死’。圣人虽然离开分段的身体生死,但是还没有证到圆满的法身理体,在心念上还有生、住、异、灭 霎时的四相迁流。有情众生的四相迁流,是生、老、病、死;无情的四相是成、住、坏、空。变异生死比喻说从十 住到十行,从十前进入十回向,乃至于成佛,名之为变易生死。
    ‘炽燃’是形容烈火炽烧的意思。这里是说,还没有觉悟到解脱自在真谛的时候,众生的根身,在升沉不 定的生死苦海中,生生死死,轮回六道没有出期。从无始以来,受著生死痛苦的煎熬,如同炽燃的猛火焚烧一样, 当然是有无量无边的苦恼。所以说‘生死苦恼无量’。众生的痛苦,虽然无量无边,但是佛法把它演绎成八苦,就 是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分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苦。总而言之,就是因为有以上所说的种种烦恼,才会有 生死炽燃的大火熄灭众生的身心,产生无量无边的痛苦。
    ‘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是阐明菩萨慈悲利他的心愿。大乘是对小乘来说的,‘乘’有运载的意思。我 们拿车辆来作比喻,大乘佛法就比喻为大车,能运载良多众生,从生死的彼岸达到涅�的此岸,也就是说,大乘佛 法能普济一切众生;普通车子比拟小,把小车子比方小乘佛法,运载的人也必定少。大乘法不但要自己造诣佛道, 求解脱自在,还要发大乘心,将解脱自在的方式,教化一切众生,使每一位众生也都能到达了生脱死,到达解脱自 在的彼岸。这是说:发动慈悲心,广泛救援一切众生的菩萨,他们深深地觉悟‘生死炽燃,苦恼无边’的道理,岂 但求本人的生死解脱,更要破志拯救一切众生,而发起大乘的慈善宿愿,灭除一切众生的苦楚,给予众生大好处, 使众生都能出离生死苦海,而且信心做到普遍接济一切众生。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这是说明菩萨普济众生,舍己利人的精神。发大悲心愿的菩萨,就义自己的一 切享受,忍耐众生给予的一切烦恼,愿意取代众生受无量苦,而不违心众生自己受苦、这才是菩萨救苦救难的巨大 精神。
    ‘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里最重要是说,菩萨利他的慈悲心。‘毕竟’是彻底的意思;‘大乐’就是 大菩提僻静乐。菩萨度化众生,乐意代众生受苦,目标无非是使众天生佛。发心的菩萨,他更深切的觉悟到,只有 代众生受苦,不是彻底的措施,还不能算是实现宽大的悲愿和度众生的义务,必需要更进一步,令诸众生永断烦恼 生死,得到无上菩提法乐,才算是菩萨圆满了度化众生的悲愿。由此可知,菩萨的真正精神是‘利他’的。在菩萨 的目光里,天下没有他做不到的事件,因为发大悲心的菩萨,感到众生的苦恼是可怜愍的,为了救济众生,就是自 己粉身碎骨都在所不惜;只有众生得到安乐,他乐意一往无前的去做,毫不因为有了危险,退失自己度化众生的大 悲心愿。我们更应当晓得,佛法说的利他,不是单纯的刹他,而是在利他之中,也含有自利。因为利他的自身,就 是一种功德,如果可以多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也就是为自己多积功累德,世间没有所谓劳而不获的,问题就在于我 们肯不肯去做。
    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应该相互鼓励,向著这一条途径往前走,只要能够不断的精进努力,一定能做到自利 利他,事业功德圆满的。这个法门再作个简略的介绍:生死炽燃的苦恼是无量无边的。因此,菩萨发起大慈悲心愿 ,慈济一切,代众生受无量痛苦,使一切众生得到诸佛毕竟的大涅�寂静之乐。这就是所谓的‘大心普济觉’的道 理。到这里,本经的正宗分经文全体先容完了。下面是结叹的经文,也是三分科式的流通分。在结叹经文中,首先 说明自利,而后说明利他,最后是说明诵念本经所得到的殊成功益。
  解释经文-流通分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上面所说的八项事理,是本经的总纲,不是一般三界内的天人,或者是二乘人所能觉醒得彻底的。这些道 理,乃是十方三世诸佛自发化他,觉行圆满的道理,也是诸大菩萨自行化他的德业妙行,并且也是发心行菩萨道, 自利利他的道理。这八种道理,也是成绩法身、般若、摆脱三德的妙法门。如果我们能按照这些道理去修行,就能 从凡夫的生逝世地,趣向于佛的境界。
    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岸。
    这一段经文,是说明自利成就功德。
    ‘精’,纯一不杂叫精;‘进’,勤而不退叫进。‘法身’就是一切功德美满,离所有阻碍,而积累恒河 沙数的殊胜功德法。法身也是理体的一种代名词。‘涅�’是安静平稳自由的意思。涅�有四种:
    第一、自性清净涅�:自性是众生的真如本性,本性是清净不染的。众生虽然被烦恼盖覆,但是,本性并 没有被烦恼所染污,它仍然是清净不染,不生不灭的理体,所以称为自性清净涅�。这也是每一位众生本来拥有的 ‘佛性’。
    第二、有余依涅�:我们这个有漏的身体,就是生命的依附;身体的存在叫做‘有余依’。比方当时佛在 世的时候,有弟子们已经证到圣果,但是他们的身体还存在于世间,所以称为‘有余依涅�’。如果把身体也舍掉 ,连微细的痛苦也没有,证得永寂涅�。
    第三、无余依涅�:没有所依的身材,叫做‘无余依’。修行人,tory burch dress,心坎得到解脱,同时也舍弃有漏的色身,入到空寂的境界,叫做‘无余依涅�’。
    第四、无住处涅�:无住处就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这是大乘圣人独占的,小乘圣人所知障不破,不 懂得生死跟涅�,原来没有差异的道理。所以只求了生死,而贪得涅�之乐。然而大乘人懊恼障、所知障已经断尽 ,证到了实相般若,来去自若,不住生死,而且也不住涅�,所以称为‘无住处涅�’。
    众生只有前面的第一种,小乘极果的圣人有前面的三种,唯有大乘圣人,破除了无明,证得了法身,才具 足四种涅�。
    ‘涅�岸’的‘岸’,是一种譬喻,依佛法来说,众生在凡夫地受生死轮回,旁边有烦恼的障碍,才不能 了脱生死,而成就佛的果位。所以就将众生的‘凡夫地’譬喻做此岸,‘烦恼’比喻做中流,佛的‘涅�地’,譬 喻做彼岸。涅�的境界,是我们学佛的人,独特想请求得的,我们时常听经、念佛、拜佛,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假若我们也能依照前面所说的慈悲和智慧的行门,努力精学习学,一定能到涅�彼岸。
    ‘精进行道’:是说菩萨觉悟前面所说的八项事理当前,不管任何时光,二心一意的英勇精进,兢兢业业 的依教奉行,永离生死罪行的疼痛,得到沉静自在的大乐。
    ‘慈悲修慧’:是说菩萨要想成佛,必须先修般若。像本经前面所说,一切道理都是用甚深般若智慧去察 看,才干彻底觉悟。所以本经前面有‘惟慧是业’的语句。但是菩萨修慧是自利,同时还要发大慈悲心,教化度脱 一切众生,而成就‘般若德’。
    ‘乘法身船’:法身是理体,遍一切处,没有形相、音声可得。为什么称为船呢?这是说菩萨自利利他, 普度无量众生,万行具足,福慧无缺,证得法身理体,就比喻作法身船,也就是菩萨所成就的‘法身 德’。
    实在,慈悲和智慧的法门,是菩萨教化众生,与乐拔苦的最便利,是不可缺乏的德行。假若没有慈悲心, 就不能叫做菩萨。但是有慈悲没有智慧的话,black air jordan shoes,就不能分辨邪正、是非;也不了解众生千差万别的根性,因而不能隔靴搔痒,治好众生种种病痛;甚至于自利, 也不可能做到圆满。菩萨修智慧,他的宗旨就在如何从有漏的闻、思、修三慧,一直的尽力精进,以求取真实无漏 的智慧现前,而能成就法身德。修学智慧和慈悲,也就是菩萨悲智双运的表示,才能功德圆满,乘法身船到涅�岸 。以上经文是自觉功德的科文。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这一段经文,是说明利他的功德。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的‘复还’就是乘愿再来。这两句是说,诸佛菩萨自己得到庄严、自在、涅�的 境界以后,还不能忘却处在黑暗、痛苦、生死中的众生,因而不住涅�,随机度化,发大慈悲心,乘愿再来,度脱 一切众生,使众生都能得到无余涅�。
    ‘以前八事。劝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这是说菩萨倒驾慈航,到生死大 苦海中来,教化众生所用的办法,是前面所说的八种觉悟的法门,以这些法门开示化导迷惑的众生,教诲众生自己 去观察,觉知生死,并依如来的处死,视察我们痛苦的起源。这些痛苦的起因,就是因为迷惑而造下了业因,因为 种种业而流转六道,今生幸运得到人身,如果能更深一层了解自性本空,当然烦恼也是性空的。如果能了达迷惑的 天性,是空寂的道理,还有什么生死痛苦可言。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了解这个道理,假若还不修学圣道,生死的大 苦仍是不能解决的。所以在修行的进程中,一定舍弃五欲,并且还要至心修学如来的圣道,能力解决生死的大苦。 圣道固然许多,但是在本经是诸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种圣道法门,这八种圣道法门能废除人我知见,证得无上菩 提。由此可知本经的八种圣道法门,对修学佛法的人是十分主要的。
    这一段经文从‘复还生死’到‘修心圣道’,虽然经文很短,却已经把教化众生的方法,完整叙述出来了 。可见得本经是大、小乘自利利他的无上法门,所以我们应该学习。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这是流通分最后的经文,称作‘诵念得益’。也就是总结前面八种法门,可以普遍流通,劝勉修学得利益 的经文。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穷罪’:这里是说,假若咱们是归依三宝的佛弟子,无论在家、 出家,假如可能志心恭顺八大人觉的情理,诵其文,思其义,行其事,朝思暮想这个法门,以这个法门为老师,随 顺经文中所说的法门,能恒常不间断,就能够在念念之中,灭除无量的罪业。
    在这里我们应当知道,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所造的是无量无边的罪业。佛经上说:‘众生的罪业,如果有 形相的话,尽虚空界也包容不下。’由此可知,众生的罪业有多少!不外众生的罪业虽然多,只要我们生起正念觉 悟的心,就能灭除无量的罪业,这也就是佛法不堪设想的地方。对于生起正念发觉之心,能灭除无量的罪业,我们 举出一个公案来证实这种道理。
    从前有一位禅宗的大德,叫做顶峰妙禅师,他自从出家修道以来,对于打坐参禅,无比忠诚精进,兴许他 过火用功而引起身体的疲劳,在盘腿坐著参禅的时候,时常昏沉打瞌睡,而障碍禅功的精进。禅师为了要对治昏沉 的烦恼,就自己跑到深谷上绝壁处,坐在绝崖上面,面对万丈深渊,警诫自己说:‘现在不能再打打盹儿,不然性 命就危险。’头一两天,怕打瞌睡掉下去摔死,就胆战心惊,精进用功不敢打瞌睡;过了多少天,警惕心缓缓淡漠 下去,这个时候又开端打打盹了。有一次昏沉得很厉害,身体一动摇,就掉下去了,禅师心里想:‘这一下子真的 没命了。’可是很奇异的是,妙禅师摔到半山腰的时候,好像有人把他捉住,而且把他捧下山来,妙禅师细心一看 ,就是一位身披铠甲,手执宝杵的韦驮菩萨来救他的命。妙禅师心里想,我修行能感应韦驮菩萨的护持,那一定很 了不起,因此生起一念自豪心,就请问韦驮菩萨说:‘在这个世间,像我这样精进用功的人,到底有多少呢?’韦 驮菩萨看到禅师生起骄慢心,就很赌气的回答说:‘世间像你这样用功的人,多如羊毛;像你这样贡高我慢的修行 人,我五百世不再护你的法。’说完这些话之后就不见了。妙禅师被韦驮菩萨责怪之后,心里感觉很惭愧,自己斥 责自己说:‘我不应该生起贡高我慢之心。’于是再用勇猛精进心持续参禅,并且又对自己说:‘这一次真的没有 人来救命了,小心掉下去啊!’没有几天功夫,又打起瞌睡,成果还是掉下去了。妙禅师这下可真的没命了!但是 奇观呈现,韦驮菩萨又来救他。禅师就问菩萨说:‘你不是五百世不来护我的法吗?’菩萨答复说:‘你生起一念 贡高我慢之心,我五百世不护你的法,但是你又发起一念羞愧心,能灭除五百世贡高我慢的罪业,所以我再来护你 的法。’于是妙禅师更加精进用功,成为一位很著名的禅师。
    我们从这一段故事就能了解,发起一念愧疚心,居然能灭去五百世贡高我慢的罪业,如果发起一念正念觉 悟的心,诵持八大人觉的道理,当然也能毁灭很多的罪业。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正念诚然能灭除很多的罪业, 而我们无始劫以来所积聚的罪业,是无量无边的,必须要在日夜二六时中,没有间断的诵念,而受持这八项事理, 刻骨铭心,才能灭除无量无边的罪业。
    ‘进趣菩提。速登正觉’:‘菩提’是印度话,翻译中国话叫做觉道;菩提是断除烦恼以后,所现的觉性 。这种觉性是众生本来具备的,众生的觉性因为被烦恼所笼罩,而临时不能浮现罢了。如果提起正念,念念觉悟, 修心断惑,罪灭福生,从黑暗的烦恼中,走向觉悟光明的大道,当然就可以一步一步的进趣无上菩提。不但如斯, 而且敏捷的登上正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俗话说:‘不怕我们不能到达目的地,只怕不向目的地前进。’修学佛法的最高目的,就是证得无上正等 正觉。但是,首先要断除一切障碍,才能超出生死,迈向菩提大道,证得无上正觉。
    ‘永断生死。常住快乐’:这两句经文是解释,觉行圆满,达成佛果的意思。众生在没有证得正觉之前, 始终在生死苦海中流转,常常受著种种痛苦的包抄,一旦证得正觉,永远不再受两种生死循环的痛苦,既然已经断 尽生死,当下就证得常住快活,涅�的佛果位。
  经文介绍总说
    以上是分段的解释,现在把经文作最后介绍:
    假若我们做为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不论在家、出家,都应该恭敬的依照这八种觉悟的事理,在念念中 受持不忘,信受奉行。
    因为本经是一部既简单又明了,也是修学佛法很重要的经典,所以我们再作个简单的论断:本经的经文, 从序分开始,就教诫我们做佛弟子的,要常常潜心一意修学八大人觉的道理。其次便说明宇宙人生苦、空、无常、 无我的道理,启示众生受生死痛苦的原因,更教导众生,破除一切迷惑、倒置、邪见,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成佛 作祖的方法,也就是自利利他的一切行门真实义理。
    所以世尊再三的劝勉我们空门弟子,要勤诵《八大人觉经》,将《八大人觉经》,永远流畅于世间,使每 一个人都能读诵此经。如果没有学佛,也可以专修这一部《八大人觉经》;修净土的人,就必须还要一心念佛,虽 然愿力不同,但是都能达成佛果。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47578.htm)
  Reply With Quote

Sponsored Links
Reply


Thread Tools Search this Thread
Search this Thread:

Advanced Search
Display Modes

Posting Rules
You may not post new threads
You may not post replies
You may not post attachments
You may not edit your posts

vB code is On
Smilies are On
[IMG] code is On
HTML code is Off


All times are GMT. The time now is 02:12 PM.

 

Powered by vBulletin Version 3.6.4
Copyright ©2000 - 2024,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Free Advertising Forums | Free Advertising Message Boards | Post Free Ads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