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ck Search


Tibetan singing bowl music,sound healing, remove negative energy.

528hz solfreggio music -  Attract Wealth and Abundance, Manifest Money and Increase Luck



 
Your forum announcement here!

  Free Advertising Forums | Free Advertising Board | Post Free Ads Forum | Free Advertising Forums Directory | Best Free Advertising Methods | Advertising Forums > Free Advertising Forums Directory > Message Boards Directory

Message Boards Directory These are similar to forums, but the posts are listed in chronological order and not by category. They also dont require any registration.

Reply
 
Thread Tools Search this Thread Display Modes
Old 04-29-2011, 01:36 AM   #1
hijordan41
 
Posts: n/a
Default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 要类型。

目录
发展共同特点代表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威廉・福克纳维吉尼亚・伍尔芙推理小说文体特征代表作 品 发展  20世纪20年代起,意识流技巧在小说领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   
《意识流小说理论》封面
就,但是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这是因为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 ,而是一些不同国家的作者,如爱尔兰的詹姆士・乔伊斯,法国的马赛尔・普鲁斯特,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和 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他们的作品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 世界采用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受到某些责难,但并未 引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 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   
詹姆斯・乔伊斯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之父”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 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 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 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 ,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 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 活动的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 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 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 、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 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 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公认的意 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海浪》 等。[1]共同特点  
意识流小说
1.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意识流小说家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时序,消除逻辑时间界限,将 感觉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拧在一起组成主观心理时间,随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结构作品。心理时间的叙述方式有 倒时序、循环时序、颠倒时序、闪回时序和预见时序。   2.意识流描写。意识流小说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作家退出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 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意识流描写的特点具有动态性、无逻辑性、非理性。描写层次分为意 识层和潜意识层。描写的方式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迁移、意识流语言。   3.以心系人,以心系事。意识流小说以表现人物的心灵活动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积的种种情结,很少描写 人物的体貌特征,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在心灵宇宙范围内写成一曲曲心灵史诗。   写作纯粹的意识流小说有很大的局限,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它融会到其他类型的小说创作中,心理永远是富 有创造性的作家的表现领域。[1]代表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  (1871-1922),法国作家,意识流 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1913-1927)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作。小说以叙述者 “我”追忆往事为主线,插入了“我”的所见所闻。按人物思想流动的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着意描写人物意识流 程。以人物主观感受代替传统小说中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的主导地位。作品突出带有“内审性”特征,被认为是“ 革新了题材与写作技巧的新型小说”。詹姆斯・乔伊斯  (1882-1941),爱尔兰作家,意识流小说的 主要代表。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性作品”,也是20世纪现代派小说中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小说叙述1904年6月16日广告经纪人布卢姆和他的妻子莫莉、青年艺术家 斯蒂芬三人在都柏林的活动情况。这天在文学史上称为“布卢姆日”。小说通过三人一天的经历和各个器官的感受 ,描绘了都柏林的社会生活全景。威廉・福克纳  (1897-1962),美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喧哗与骚动》(1929),它和《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小 说采用多角度的叙述手法讲述三兄弟与他们的姐妹凯蒂母女有关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潜意识,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 病态心理。 其他的例如《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沙龙!押沙龙!》都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名著。维吉尼亚・伍尔芙   (1882―1941)   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维吉尼亚・伍尔夫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她在对一些意 识流小说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它进行理论阐发。191 9年,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 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内在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达罗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 27)是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前者表现的是达罗卫夫人在家庭晚会上重见旧日恋人彼德并得知附近一患精 神病的男子自杀后二人意识的跳跃纷呈;后者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表达的是作者对超越了功名恩怨的彼岸世界 的向往盘,呈现给读者的是人物的深层意识。   伍尔夫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 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2]推理小 说  
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
用意识流这一术语用于描述心理过程时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修辞用语它具有双重的比喻意义,就是说 ,“意识”这个词和“流”这个词都具有比喻的意义。这一思想为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并 通过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叙事提高了理论依据。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 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 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 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如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福克纳等,都以成 功地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文体特征  就文体特征而言,由于意识流小说以人物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来展示人 物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而且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因此,它们往往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 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的跳跃。人物心理、思绪的飘忽变幻,情节段落的交叉拼接,现实情 景、感觉印象以及回忆、向往等的交织叠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独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因此 ,面对这一类文本时,解读者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将人物多层次的感觉印象、心理图象等贯穿起来的意识中心,从中 寻绎人物意识流动的线索,是对它们做出细致、准确的解读的关键。 在表现手法上,意识流作家较多地采用了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途述方法;象征性的艺术结构,自由联想(包括事 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语言形式的离奇的试验以及舍弃标点符 号,等等。   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剧性独白。直接内心独白 是这样一种独白,在描写这样的独白时既无作者介入其中,也无假设的听众,它可以将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而无 需作者作为中介来向读者说这说那,也就是说,作者连同他的那“他说”、“他想”之类的引导性词句和他的那些 解释性论述都从书页中消失了或近于消失了。间接内心独白则以一位无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间展示着一些未及于言表 的素材,好象它们是直接从人物的意识中流出来的一样;作者则通过评论和描述来为读者阅读独白提供向导。无所 不知的描写是有一位无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写人物的精神内容和意识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传统的叙事和描写方 法对这种意识进行描述。戏剧式独白直接从人物到读者,无须作者介入其间,但却有一批假想的听众。它所表现的 意识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内心独白那样毫无保留。   阅读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到灯塔去》 ,我们可以获得对意识流小说真切的感受。   正如标题所暗示的那样,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小说中的人物试图登上一座灯塔。它坐落在力他们聚集的场所 几英里处的小岛上。小说开篇就强调了这一点:“可以,当然可以,也许明天天好”,拉姆齐太太说:“但是你得 一大早就起来”,她又说。“拉姆齐太太爱同她的儿子詹姆斯说如果天气好的话,他可以到灯塔去”。十年以后, 詹姆斯终于第一次到达灯塔,这时,拉姆齐太太早已去世了。小说至此结束了。当然这不是一个历险故事,小说中 也没有船骸风暴之类的描写。正如小说的背景--赫不里底群岛中一个孤立的小岛和小说中的人物及其行为都具有象征性一样,灯塔也是一个象征。这一象征确实以 极其强大的力量贯穿全书,它象征着人的精神上的鼓励,以及混乱的、支离破碎的生活经验与人在精神上追求的理 想中的真理或美之间的对比。   拉姆齐太太是去灯塔一游的积极拥护者,sunglasses armani,但却遭到她丈夫的强烈反对。在她说了“当然可以,也许明天天好”的话后,她丈夫接了下去:“但是”,他父 亲走到起居室的窗口前,说道,“明天天气不会好”。因此,这一基本情景在两种力量的对抗下就具有象征的意义 。它是人物内心矛盾的外现。   弗吉尼亚・伍尔芙从一个人的意识到另一个人的意识,从一群人的意识到另一群人的意识,探索着他们反应的 意义。跟随着他们的思路,精心安排和设计出现在他的脑海中的形象,仔细而又说明了他把一些经过挑选的象征性 事件汇集在一起,直到完成一种布局。她为了论述这些事件、记忆和联想的重要意义,为了使饿对到灯塔去的意义 有较深刻的印象,这位细致入微的小说家使用了另一种象征性的场景来作为小说的基本场景的对应。这两种场景互 相映衬,当人民发现这些象征意义时,他们只是通过对人群意识的把握,通过直觉,通过知觉感知到 它的存在。   在这部小说中有大量合乎理性的传统叙述和描写,但是,作者经常使用内心独白,使小说看起来总象处在主要 人物的意识之中。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她的《现代小说》一文中说“当原子落在我们大脑上时,让我们按它们落下 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去描绘每一瞥或没一件小事刻在意识上的图案,不管这些图案表面上是多么地不相 关,多么地支离破碎”。这是她对自己使用的方法最好的形容。她的意识流部分比乔伊斯的更合乎传统,而且比《 尤利西斯》更连贯。但是,即使是在她的作品中仍然有计划地加入了一些不连贯的成分,故意使故事的原由和意义 显得模糊,迫使读者去思索,以找到答案,理解作品。   意识流小说中的许多形象具有传统小说中所不具备的多层次的内涵,而意识流说法的加入也使小说的叙事过程 变的扑朔迷离、天马行空。在人物的内心意识的展现过程中,人物离我们越来越近,而我们仿佛也看到了自己内心 深处的审判,听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呐喊。   作家分析心理化。心理小说家常以叙述人的身份对人物心理作剖析,这些心理现象是人物本身没有意识到,没 有认识清楚的问题。作家把他对人物心灵的认识和理解讲述给读者,形成作家分析心理化。小说描写作家分析人物 心理活动的引导语通常是“他没想到”“他想错了”“她不知道”等。例如《包法利夫人》中浪漫恋爱的心理分析 是作家对爱玛爱情发展结局的心理预测和它的产生缘由的心理分析,作家的分析是客观的,不带主观 色彩。   以人系事,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心理小说的情节叙事简单,事件平凡朴实,大量的心理描写为塑造人物性格 服务,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如于连性格中的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多疑与敏感、感性与冷静的 性格特征和气质特点都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得淋漓尽致。安娜的情爱与母爱、反抗与激情的性格冲突在心理描写中也 得到充分表现。   心理描写从属于情节。19世纪心理小说依然存在一个情节框架,心理描写依附于情节,不具独立性。情节触 动、引发了心理描写,并把心理描写串连起来,体现了传统小说叙述的线性因果关系。它不同于现代心理小说独立 存在的意识流描写。   情节心理化。心理小说中的人物经历和心理描述互为层次,有机结合。情节好似引河,心理描写好似水流,它 盈满河道,充畅情节,构成了以心理描述为主的叙事结构。情节心理化通常表现为三种情况:引发式、插入式和夹 叙式。引发式是以一个很小的事件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于连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细节,引 出于连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插入式是在心理叙述中插入现实描写的细节。例如对爱玛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 写。夹叙式是一边叙述情节,一边心理叙述,叙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述又带出情节。例如《红与黑》第43章 对于连和玛特儿爱情关系的叙述,既是叙事,又是心理描写。   心理小说在20世纪发展为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波及到欧美各国。意识 流小说是西方现代社会意识的产物,它的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 的心理学。“意识流”的概念由詹姆斯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 动。代表作品  1.《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   此书是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摘抄如下:   我们把不可知给了名字,因而名字为我们提供了不可知的形象,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实体,迫使我们把 名字和实体统一起来,甚至我们可以动身去某个城市寻找一个为该城市所不能容纳、但我们不再有权剥夺其名称的 灵魂。在这样一个时代,名字不仅象寓意画那样使城市和河流有了个性,不仅使物质世界五光十色,绚丽多姿,而 且使人类社会呈现出光怪陆离的画面:每一个城堡、公馆或宫殿,都有它们的女主人或仙女,正如森林有森林神, 水域有水神一样。有时候,仙女深深地隐藏在她的名字后面,受到我们想象力的滋养,随着我们想象力的变化而变 化。因此,尽管多少年来,德・盖尔芒特夫人于我不过是一张幻灯片上或一块彩绘玻璃窗上的图像,但当完全不一 样的梦幻用急流溅射的泡沫把它弄湿了时,它也就开始失去光泽。   2.《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芙)   全文就是围绕主人公在家看到自己的墙上的一个小黑点,引发了她对那个小黑点有关的她能想到的一切思绪。 这些思绪杂乱,没有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高潮部分等等。只是主人公的一些想法和意识而已。最后发现那黑点其 实是蜗牛。[2]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
概述等资料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d776c60100fzdl.html
2
作家作品资料来源  

http://hi.baidu.com/%B7%C7%D6%F7%C1%F7%C5%D1%C4%E6%D5%DF/blog/item/9745a6f4f1daa3dff2d38505.html
开放分类: 文化,文学,艺术,小说,流派 我来完善 “意识流小说”相关词条:
  Reply With Quote

Sponsored Links
Reply


Thread Tools Search this Thread
Search this Thread:

Advanced Search
Display Modes

Posting Rules
You may not post new threads
You may not post replies
You may not post attachments
You may not edit your posts

vB code is On
Smilies are On
[IMG] code is On
HTML code is Off


All times are GMT. The time now is 09:00 AM.

 

Powered by vBulletin Version 3.6.4
Copyright ©2000 - 2024,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Free Advertising Forums | Free Advertising Message Boards | Post Free Ads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