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名学生每周需要护送上下天梯,对年龄小的孩子李桂林要背着前行。谭霁 摄
夜深人静,夫妻俩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备课。谭霁 摄
2009年3月的一天,和煦的阳光温暖着初春的校园,操场上5株茁壮的小树开着紫色的小花。学生们在操 场上拍球、跳绳,追逐打闹着。间或从山间飘来的飞絮,刚要落地便被孩子们高高吹起,随风飘向远 方。
这幅世外桃源般的美好景象,却要沿着“之”字形羊肠小道爬上90度的山崖,还得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后才 能看到。因为这所“天梯小学”――二坪村小学位于四川大凉山一座海拔2800多米的悬崖上,5架垂直的木梯 是“天梯小学”与外界的唯一通道。
就在这所环境极度危险、恶劣的学校,夫妻教师李桂林、陆建芬默默坚守了19年。他们每天冒着生命危险, 甘当大山孩子的人梯,
louis vuitton,点燃知识的火把,引领着山顶上的彝族孩子走向现代文明,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这 个远近闻名的“文盲村”变成了“文化村”。
荒废10余年的学校来了新教师
2009年2月5日,当李桂林、陆建芬举起“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奖杯时,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内 掌声骤然响起,幸福的泪水从他们的脸庞上滴落。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 给李桂林夫妇的颁奖词。
李桂林原本在山下的雅安市汉源县乌斯河镇教书。当时,他听说大渡河对岸的甘洛县有一个叫二坪村的彝族村 庄,因山高路陡,条件异常艰苦,老师都不愿意去。那个村庄停学10余年,娃娃们无学可上,成了一个远近闻名 的“文盲村”。
李桂林也是彝族人,内心深感不安。他找到二坪村所在的乌史大桥乡党委书记阿木铁哈,说:“我可以帮你们 找老师。”
接下来,李桂林多番寻找老师,却一无所获。有的嫌工资低,有的听说要爬山崖和天梯就吓坏了,还有人说: “你只有去请探险家了。”
临近开学,乌史大桥乡的领导对李桂林说:“为了彝族的孩子们,帮帮我们吧!二坪村的乡亲都指望您了…… ”
李桂林心软了。但是,他只答应先去看看再说。
回忆第一次去二坪村的情景,李桂林仍然一身冷汗。当时是1990年,去二坪村必须经过大渡河上的一座铁 索桥。摇摇晃晃的桥身上,铺着稀疏腐朽的木板。桥下是奔腾咆哮的大渡河,叫人心惊胆战。在没有木板的地方, 双手要抓紧上面的铁索,小心翼翼地移动。
过桥后便是曲折而陡峭的山路,路上的小石子如滚珠一般。艰难地行走两个多小时后,路骤然变窄,山骤然变 陡。再行半小时,抬眼已没有了路,只有一架高耸入云的木梯挂在垂直的悬崖上。
木梯的构成十分简陋:两边各一根木杆,木杆上每隔20厘米横嵌着木棒,接头处绑着藤条。这样的木梯在通 往二坪村的悬崖上一共有5架。山上12岁以下的孩子,若没有大人的陪同,决不允许下山。
当时,李桂林非常害怕,惊恐得不敢往下看。乡亲们把他夹在中间,给他壮胆,好不容易才爬过 5道天梯。
二坪村来了一位老师!10余年没有老师出现的村子立刻沸腾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急匆匆地赶 来了。
李桂林看到的场景却让他倍感心酸:男人们光着脚,披着破毡子;女人们披着羊皮,衣服破烂;孩子们大的背 小的,光着屁股,赤条条的身子被强烈的阳光晒得黝黑发亮。
当晚,村民用过年都舍不得吃的鸡肉招待李桂林,又给他找来最好的棉被、床单。村民自己却睡在竹笆上,盖 着破羊皮毡子。
第二天清晨,李桂林在村民的簇拥下来到学校。学校里只有一间阴暗低矮的小屋,一块杂草丛生的操场。走进 小屋,墙壁已经龟裂,墙角洞穿,后墙垮塌,遍地碎瓦。屋里没有桌凳,没有黑板。
看着荒废的校园,看着真诚淳朴的村民,看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李桂林作出决定:留下来 !
清贫凶险19年不忍丢下孩子
1990年秋季学期,李桂林在二坪村招收了第一批学生。寂静了10余年的学校又响起琅琅读 书声。
学校里没有一间住房,没有一张床。李桂林借住在村民家的茅屋里。晚上,他点燃一盏煤油灯,在一张破旧的 木桌上备课、批改作业。油烟熏得他鼻腔墨黑,眼泪直流。
停学10余年,二坪村有很多适龄儿童未能入学,一个班无法满足需求。1991年,李桂林想再招一个班的 新生。于是,他动员在山下教书的妻子陆建芬一起到二坪村小学支教。
当时,陆建芬正带着几个月大的儿子。“要是去二坪村小学,儿子在山上得了急病怎么办?如果不去,丈夫岂 不是一个人孤苦伶仃,也忙不过来?”陆建芬左右为难。
得知此事后,李桂林的父亲大发雷霆:“你甘愿去受苦,我们管不了。为什么还要把妻儿带上山?孩子生病怎 么办?”李桂林请来有着30多年教龄的岳父劝说父亲,
replica outlet,才勉强让父亲同意。
从此,李桂林与陆建芬开始了19年的默默坚守。
在二坪村小学,李桂林夫妇每人每月仅有100元工资,生活极为清苦。特别是农历正月、二月和三月,只能 吃酸菜汤、土豆汤,根本吃不上新鲜蔬菜。
2001年,陆建芬的弟弟在西班牙做生意并成了家,他提出请陆建芬给自己看孩子,月薪600欧元,相当 于人民币6000多元。陆建芬说,她开始动过心,但看到学生们的眼神马上就打消了念头。“我去挣钱,山上的 孩子们怎么办?虽然我们的工资在城里连吃顿饭都不够,但我还是不忍心丢下这些孩子。这里的乡亲和孩子给我们 的这份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
除了清贫,父亲对这一家子安全的担心也并非“杞人忧天”。
一次,李桂林去乌史大桥乡中心校开会,散会时已经很晚了。刚走到天梯附近,李桂林突然腿脚抽筋,摔倒在 地。他只好在悬崖边歇下来,生火取暖,一个人度过漫漫长夜。第二天一早,李桂林艰难地爬回学校。见到妻儿时 ,他却对昨天的凶险只字不提。
还有一次,李桂林爬天梯时,藤条突然断了,身子滑向悬崖。幸好几米处有灌木支撑着他,才捡了条性命。看 着满脸是血、伤痕累累的李桂林,妻子和他抱头痛哭。
1995年,李桂林到会理县师范学校进修学习,陆建芬带着两个儿子守在学校。一天,陆建芬突然病得厉害 。两个孩子哭着叫饿,她便让7岁的哥哥背着弟弟到村民家找吃的。后来,陆建芬病情越来越重。村民知道后,背 了50斤玉米,通过危险的山道和天梯,送到镇上卖了13元钱,为陆老师买回了药。
2002年,李桂林的小儿子用藤条跳绳时,不小心被绊倒,造成“右手尺骨断裂,桡骨错位”。考虑到课程 紧、路途远,李桂林没有将儿子送到山下的医院,只是请来当地的土医生。结果,由于错位骨没有接好,至今小儿 子的右手稍一运动就会脱臼。
这件事成了李桂林的一块心病,他常常念叨:“我最感激的是我的妻子,最愧疚的是我的两个儿 子。”
用知识引领彝族孩子走向文明
现在,二坪村小学共有80个彝族学生,其中17人住在悬崖下。要爬天梯上学,他们全都靠李桂林夫妇接送 。
周一和周五,是李桂林夫妇最忙的日子,他们要接送学生们过5道天梯。小一点的孩子不敢自己走,李桂林就 背着他们上上下下。
背一个孩子下去,就得重复上下两次。按这样计算,背五六个孩子,李老师每次都要攀爬将近400米,相当 于百层楼的高度。
虽然每天都要面对陡峭绝壁,踩空一步就有生命危险,但二坪村小学从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
1996年夏天,山洪暴发,李桂林正在接学生。当他抱着一个小学生过山沟时,一股急流把他们冲进了沟中 。情急之下,李桂林用尽全力把学生抛向岸边,自己却被急流冲走了。幸好被一根木桩和一些藤条挂住,才得以脱 险。
19年寒来暑往,李桂林夫妇已教了7届学生,共送走189名学生。这些二坪村的年轻人告别了文盲的历史 ,开始走出大山。
阿木以哈是全村出名的调皮鬼。报名时,他的父母说:“孩子太调皮,恐怕惹祸,不能让他读。”村民也说: “如果这个孩子要读,我们的孩子就不读了。”
李桂林夫妇三番五次动员家长,并竭力劝说其他村民,最终还是让阿木以哈报名入学。阿木以哈家是村里的特 困户,陆建芬就把李桂林的裤子改小,送给他穿,还为他减免了很多费用。
如今,阿木以哈长大成人,在外省打工,常来电话慰问老师。“要不是你们,我就不会识字,不会走出大山, 也就没有今天!你们不是我的父母却胜似父母。”阿木以哈说。
还有一个孩子叫木乃布铁,他个头矮小,上学途中走路都十分困难。下雨天和下雪天,李桂林就要背着他上学 。
毕业后,木乃布铁对李桂林感激地说:“等我将来成家立业后,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两位恩师!”2007年 1月,木乃布铁果真带着猪头、猪肉、杆杆酒来给李桂林夫妇拜年。
二坪村没人会理发。孩子们的头发长长了,家长就用剪羊毛的剪子剪短,或是用刀把头顶周围刮光,留下一坨 头发,当地人称之为“天菩萨”。李桂林到学校后,买来了理发工具,经常为学生理发。
二坪村离卫生院很远,缺医少药。新学期开学,李桂林夫妇总要从汉源县买回大量的常用药品,存放在学校里 。学生一有病,就及时让他们服药;如果学生因病不能来学校,他们还会把药送到学生家中。
李桂林夫妻俩的行动,感动了全中国,更感动着每一位二坪村的父老乡亲。一个叫木牛日的驼背孤寡老人用不 熟练的汉语说:“李老师夫妇来后,带来了文化。他们都是大好人啊。”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李老师和陆 老师在日夜操劳中,增添了许多白发。我为有这样的好老师而自豪!长大了,我也要当老师,当像李老师和陆老师 那样的好老师。
【采访札记】
李桂林和陆建芬的执著坚守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也引发了人们对边远山区教育现状的深层思考:如果再过1 9年,二坪村小学会是什么样子?这对夫妻的事业是否会有接班人?“如果一辈子都没有接班人,我们就在这里干 一辈子,直到再也爬不动为止。”这是李桂林给出的答案,
Sac Louis Vuitton Collection Sai。
显然,这不应该是唯一的答案。
其实,李桂林的心里早有想法,希望师范学校能够择优录取、重点培养几个二坪村小学的学生,并给予经济上 的扶持,鼓励他们成为二坪村小学的接班人。
二坪村小学的“接力棒”将传向何处?边远穷困山区的教育如何才能得到可持续快速发展?
在李桂林夫妇带给我们的感动之潮渐渐退却时,我们的心底是否涌起了对这一现实问题的真诚思 考?
记者 李益众 实习生 詹晓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