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五七言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完善了 七言古体诗,还孕育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三颗才贯古今,风华绝代、光 耀千秋的明星外,还有多如恒沙河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王维便是其中熠熠闪光的一颗。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 ,走近他空灵的诗歌世界。
二、介绍相关文学常识:(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出示课件)
1.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 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王维40岁左右为界。前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抱负,热情,开朗,雄心勃勃。他 在这时期创作的政治诗和边塞游侠诗,洋溢着青春朝气和理想光芒,饱含情韵。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 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他又喜绘画,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 后代研究王维的学者亦称其为“诗佛”。这种称谓意在说明王维的诗歌中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后人 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2、山水田园诗:
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晋陶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 (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 恶官场,而宁愿隐身山林,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三、朗诵诗歌:
四、初步感知:
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明确:山村傍晚秋景图。
五、描绘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1.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仔细阅读这首诗, 看看作者描绘了几幅画,并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每一幅画面。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 洒落下来。(静景)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 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动景)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 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动景)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 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动景)
2.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 什么感觉?
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3.总结: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 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六、体会诗歌的主旨: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 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 \',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
ghd iv salon。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纯朴的生活是他 的理想境界,他又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
主题:作者通过写美丽恬静的山中景色,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七、背诵全诗。
八、扩展: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首联写景有什特点?请结合“转”“日”进行分析。
答:
(2)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诗中“接舆”是指春秋时楚国的一个隐士。“五柳”则是指_________(朝代)大诗人___ ____,其诗文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任填一篇)。
参考答案:(9分)(1)首联写山中秋景。“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 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就是日日潺�,每日每时都在喧响 ;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 的画面。(4分)
(2)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2分)
(3)东晋(或晋代) 陶渊明 《桃花源记》(或《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3分)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歌鉴赏
《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这首诗即与裴迪相酬为乐 之作。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 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 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 �,就是日日潺�,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 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 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 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 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 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 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 ,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首、颈两 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 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那 么,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请看颔联: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 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 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 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 :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 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这位先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 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 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 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 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暮蝉、晚风、五 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 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