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货币供给在整个货币循环体系中处于源头的地位,其性质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是货币
理论中始终不容回避的基础性问题,用传统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难以形成共鸣。鉴戒生态系统物 质循环和
货币及货币流通相干理论的研究结果,能够从仿生学角度将货币循环定义为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 主体内部
之间以及金融主体与环境之间因为资金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联系,这种联系一是通过货币循环中 的供给联
系,一是通过货币循环中的需要门路,由此货币供给兼具备内生性和外生性,它既是内生变量又 是外生
变量。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外生性金融生态系统
一、引言
货币供给性质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断定决定了中央银行货币调控旁边 目的
及其方式选择,并将直接影响到货币调控的效果。然而,货币供给性质I’口J题始终是现代货币理论战论的 焦
点所在,其是否可以完全由中央银行控制,是评判货币调控后果所必须答复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而这偏偏
被当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所疏忽。
货币供给在全部货币轮回系统中处于源头的位置,中心银行是否独破把持货币供给,是导致货币 供给
外生抑或内生不合的症结。学术界对货币供给性质的讨论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 供给是经
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独立自主地加以决定;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供给是经 济运行过
程的一个内生变量,由经济主体的需要内生决定,中央银行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鼍;第三种 观点则认
为,货币供给既是外生变量又是内生变量,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并不能完全控制,还受制于经济主 体的内生
需要。很显然,上述观点分辨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货币的创造过程,造成了外生、内生以及内外生 货币供给
理论,构成了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石。
纵观货币发展史,理论界对于货币供给性质的争辩就素来不间断过,恰是这砦争论推进着货币理 论
一直向前发展。然而,货币供给的性质到底怎样?内生抑或外生?是货币经济学中始终不容躲避 的最根本
理论问题,直接涉及宏观经济理论及有关对策研究,构成许多理论和事实问题争执的本源,用传 统的思维
方法难以达成共识。有鉴于此,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货币供给性质的研究文献,在此基 础上,从
仿生学角度对货币循环的性质进行探讨,在当前海内外金融局势存在诸多不断定性的背景下,以期对我国货币 政策调控有一定的领导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想及评估.
(一)货币供给外生论
货币供给外生论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传统观点,在其经济模型中,假定货币是交换的产物,货币 供给
可以被视为外生变量。因而,中央银行能够有效地调节货币供给进而影响经济主体的运行。西方 经济学界
主张货币供给外生论中最有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凯恩斯与弗里德曼。凯恩斯是倡言货币供给外生 变量的典
型代表。他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节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更影响着经济运行,但本身却 不受经济
因素的制约⋯‘P25。3"。这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产生背景亲密相关。凯恩斯经济理论是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的
必定产物,也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直接产物。他固然没有进行货币供给的定量分析,但是首 创
了外生货币供给理论,为国度干涉经济供给了一种政策工具,存在里程碑式的主要意思。由此可 见,凯恩
斯的货币外生论与其货币非中性思维一脉相承,构成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基础。
保持货币供给外生论最为有力的莫过于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者。依据“MV暑PY”的恒 等式,
货泉主义者在货币流畅速度V稳固、实在产出Y长期内不受M变动影响的条件下,得出了影响货 币供应
的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基本货币H,它由银行筹备金与大众所持有的通货形成;二是存款与预备 比率D/
R,即商业银行的存款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比;三是存款通货比率D/C,即商业银行存 款与非银行
公众持有的通货C的比率。货币主义认为,中央银行能直接决定基础货币H,而H对D/R和D /C有决
定性影响。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只有控制或变动H,就必然能在影响D/R和D/C的同时决定 货币供给总
量的变动。在这种情形下,货币供给无疑是外生变量【2¨H23。1圳。
名义上看,货币主义者得出的这些结论可以很好地证实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但细心分析可知,这 些结
论是站不住脚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弗里德曼把货币供给归纳为基础货币H、存款与准备比率和 存款通货
比率的固定函数过于简略化,实际上这两个变量及其决定因素之间是会产生穿插影响的,特殊是 于D/R
和D/C往往随经济活动的涨落而变动,不能作为货币供给方程式的固定参数对待。好比,中央 银行在公
开市场卜购人国债以增加基础货币的行为,在基础货币增加的同时,利率降落,货币乘数的很多 相关系
数,如逾额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等都会发生变化,货币乘数与基础货币无奈完整隔离;另外, 影响货币
乘数的诸多因素中,如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按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例等都取决于商业 银行和公
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在短期内是常常发生变化的,不可能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此外,20世纪 80年代西
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量目标每每失准,也说明货币供给并非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
与西方经济学界比拟,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供给性质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也绝对较少且 主要
发生于改造开放之后。这些成果中,主意货币供给外生论观点儿乎是微不足道,在此不做探讨。
(--)货币供给内生论
货币供给内生论在其经济模型中假设货币是生产的产物,货币供给可以被视为内生变量。因而, 货币
供给内生论提出了货币供给的数目由经济主体的需要内生决定,中央银行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 应量。货
币供给的变动,未定定于中央银行的主观志愿,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如收入、投 资、消费
等冈素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假如认定货币供给决定于内生变量,那么货币供给老是要被动地决定于 客观经济过程,而中央银行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
内生性货币供给的思惟可追溯至早期的货币名目主义者詹姆斯・斯图亚特,他在1767年出版 的《政
治经济学原理的研究》一书中,指出一国流通只能汲取必定量的货币,经济运动程度使货币供给 量与之
相适应,这一原理后来被亚当・斯密加以继续,又被银行学派加以发展。现代内生性货币论较具 代表性的
观点来自1959年英国《拉德克利夫讲演》,以及美国的格雷和托宾等人。1959年的英国《拉德克利夫 报
告》提出的核心论点是,对经济有真正影响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而且是包括这一 货币供
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决定货币供给的不仅仅是商业银行,而且是包括商业银行和非银行 金融机构
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格利跟肖在《金融实践中的货币》一书中以为,贸易银行在货币发明进程 中,会
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于是货币供给不仅决定于商业银行自身,而且决定于其他金融机构和社会公家的行 为[31(哪棚’。因此决定货币供给的不仅仅是中央银行,还包括整个金融系统和公众。托宾在批评简单
的基础货币模型基础上,对货币供给进行了个别平衡剖析,树立了资产抉择模型,该模型凸起了 货币供给
的内生性和货币传导过程中的资产替换性,指出了存款准备比率和存款通货比率的变动是由经济 过程内生
决定,从而推导出货币乘数具有内生性。
在中国,主张货币供给内生论的学者比拟多,李春琪从“倒逼机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供给 的
内生性【4】(P7n船)。梁晓辉和黄玖立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修的角度,得出了我国货币供给并不是中央 银行可
以控制的外生变量,而是由各个经济主体相互作用内生决定的∞J。谢罗奇和胡昆从基础货币与 货币乘数
的内生性以及电子货币的发展三个方面阐述-r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表示,并用传统计量办法对我国货币
供给内生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峥o。
(三)货币供给内外共生论
凯恩斯革命以来,人类阅历了通货膨胀、滞胀、通货压缩等各种经济困难的困扰,对经济运行的 认识
也逐渐走向深刻:主流的货币供给“外生论”和“内生论”只是形象的理论模型,货币供给内外 共生论
可能更合乎实际。西方经济理论界,主张货币供给内外共生论的学者居少数,其代表性观点主要有:罗宾逊、 卡尔多为首的货币供给内外共生论。他们认为,从情势上看,全社会的货币供给都足从中央银行出去
的。因而,它在形式上是一个外生变量,但本质上供应多少货币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意志 ,在很大
水平上是经济系统内各因素变动的结果。例如,在经济高涨时代,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会增加, 银行系统
的贷款会相应增加,中央银行想掌握也难。由于商业银行会想法回避。同样,在经济萧条时,经 济主体的
货币需求会减少,银行系统的贷款会相应减少,中央银行想增加也难。因此,货币供给在形式上 外生的,
背地却具有浓重的内生性。
在中国金融理论界,黄达传授主张货币供给内外共生论。在《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一书中,黄 达
教学明白指出:“货币供给模型是M=m X B。由此可以看出,决定货币供给的是三个因素:C/D、R/D与
B,C/D是货币供给中通货与存款货币之比;K/D是准备金存款这个在商业银行之间流通的 货币与存款
货币之比;B是基础货币。这三个因素,在有的西方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分别归之为私人行为、 商业银行
行为和中央银行行为。事实上三方面的行为对这三个因素的作用是交叉的”[7】∽m卜¨叭。很显然,黄达教授
的观点认为货币供给由私家行为、商业银行行为和中央银行行为独特决定,因而货币供给既是内 生又是
外生。
三、分析方式的论述
应用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考核金融系统时,不难发明金融系统具有良多生态学特征。 首
先,金融系统的发展和演进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等的过程。其次,金融系统的构 造秩序也
是从竞争中形成的,竞争的最主要特征是优越劣汰。再次,正如自然生态系同一样,金融系统也 是在一定
的政治、经济、文明、法制环境下构成的,同样拥有赫然的环境取舍特点。最后,金融系统同样 是一个具
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整体,并且这种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一定的限度。总而言之,金融系统具备了 生态系统
的许多特征,但因为做作界中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包括了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两大局部,并且系 统内部的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庞杂而有法则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因此,金 融系统要
真正仿天生一个生态系统――即金融生态系统,还必需具备以下两个基础前提:一是金融系统必 须具备生
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两个基本组成因素,
christian louboutin for sale;二是性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必须通过复杂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
能力维系。鉴于此,笔者曾提出了金融系统模仿生态系统的四个假设条件:金融交易主体是生命 体、货币
循环等同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交换,信用流等同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以及政府在金融生态中 的地位可
以视同于人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喁]。基于此,金融系统就能完全模拟成一个生态系统,相应地金融
系统中的货币循环与信用流动就成为了该生态系统的核心功能。因此,在金融生态系统的货币循 环中,货
币是最重要的物质,它是金融主体内部之间以及金融主体与环境之间互相接洽的枢纽,
supra black。
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一样,货币来源于环境(交换是信用的一种方式),构成了金融生态系 统中
的金融个体与群落,并经过生产者(中央银行)、消费者(金融机构群落)、分解者(微观经济 主体)所
组成的养分级交叉循环,最后同样偿还给环境(信用关联的终结),构成金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基于
以上分析,笔者假定了货币即金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货币在各类金融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换即为 金融生态
系统的物资交换。因此,货币是金融生态系统演变的出发点,它是金融主体与内外环境(信誉、 经济、法
制、社会、文化以及轨制等多种因素组成)在时光和空间上彼此巧合的产物,通过交换的方法在 各种金
融主体之问重复循环,就构成了金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基础。因此,它在会融生态系统既是生产 的产物,
又是交流的产物。那么,毕竟什么是金融生态系统的货币循环?它有何特色?怎么对它加以描写 ?能否借
用生念学原理说明有关货币供给的性质是本文研究的中心所在。
与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相比,金融牛态系统的货币循环是双向式的,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是
单向的。即天然牛态系统物质循环道路只能足由生产者流经消费者冉到分解者,而不能逆向循环 。而金融
生态系统的货币循环遵守两条途径:一条是由生产者流经消费者再到分解者(即货币循环的供给 路径);
另一条是由分解者流经花费者再到出产者(即货币循环的需求路径)。因而,货币循环是指金融 生态系统
中金融主体内部之间以及会融主体与环境之间由于资金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是通 过无数的
资金链和资金网集结而成的,大抵町分为两条门路:一条是货币循环的供给路径(即主张货币是 外生
的),本文称之为外循环路径。这一循环路径又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中央银行( 生产者)
发行具有扩大或压缩货币供给量才能的基础货币。第二层:中央银行(生产者)与金融中介机构 (消费
者角色包含银行体制、金融市场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通过资金的方式形成的一种资金网络 ,主要
包括i项:一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贷款(再贴现);二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交易外汇资产和证券资产 (主要为国债);j是中央银行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再贷款。第三层:金融中介机构(消费者)与生态
系统中的分解者(包括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国外部门等群落)之问的资金循环, 这一层
次的资金循环十分复杂,波及各种存款、贷款以及金融衍生工具之间的交易。从货币循环的供给 渠道来
看,中央银行摔制着整个货币循环的总阀门,这种主导地位体现了现代中央银行“遥控器”职能 。另一
条足货币循环的需求路径(即主张货币是内生的),本文称之为内循环路径。这一循环路径同样 可以划分
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包括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以 及国外
部分等群落)为了满足自身物质交换的需要,
cheapest mbt shoes,与金融中介机构(消费者)进行资金往来,
extreme paul smith。第二档次:金
融中介机构(消费者)为了适应与分解者之间的物质交换,被动地与中央银前进行的货币循环。 第三层
次:中央银行动了满意金融主体的须要被动地创造货币。从货币循环的需求渠道来看,中央银行 作为货币
循环的总阀门,它是为了满意金融主体的需要而被动的创造货币,这种被动地位体现了古代中央 银行
“镇流器”职能。通过该循环,生物得以生存和繁殖,金融生态系统内外部环境不断优化并变得 越来越适
合金融主体牛存的需要。
由此可见,中央银行作为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物种,它不仅需要适应金融生态系统其余 金融
主体和内外环境的需要,充任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镇流器”,而且还能够调控金融生态系统其 它金融主
体与改良内外环境,
worx red wing,施展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遥控器”功效。
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一样,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货币循环与信用流动也是借助于 生物
之间的取食过程进行的,两者也是严密地联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它们把各个组分有机地联结成 为一个整
体,从而保持了金融生态系统的连续存在。然而,货币循环差别于物质循环的实质特征在于:一 是双向
性。货币循环既可以由生产者流经消费者再到分解者,又可以由分解者流经消费者再到生产者。因而,在货币 理论中一直存在内生与外生之争。二是调节性。从货币循环的供给路径来看,中央银行通过公道控制
与消费者(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物质交换(发行基础货币),从而到达有效的控制各金融主体 之间的物
质交换量(货币供应量),实现金融生态系统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适应性。从货币循环的需 求路径来
看,金融生态内外环境的变化,比方信用环境的改善、经济环境的疾速发展以及金融主体内部制 度的完美
等等会促使分解者对货币的需求不断增长,以致分解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货币交换量不断增添,导致了中央银行 为知足金融主体的需要而被动的创造货币,从而进步了金融主体不断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终极加强
了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本文的论断
金融生态学原理告知咱们:生物不仅可以适应环境,同时还可能转变环境。一方面中央银行作为 货币
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要害物种,它必须不断地与四周的物种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因此,它需 要适应其
生存的内外环境。所以,内生理论可以解释为中央银行必须与其生存的内外环境相适应。即承认 货币供给
的内生性是对牛态系统内在运行规律的认可;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物体 ,它又
能够改变其周围的内外环境。即承认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又是对生物体能够改变环境的认可。由于 货币
循环的双向性,因而,货币循环就有两条路径。不同的学者分离从这两条路径进行研究,天然得 出了
不同的成果。从货币的供给循环路径研讨得出了货币是外生的,而从货币的需求循环路径得出了 货币
是内生的。
货币供给到底是内生仍是外生?从货币循环的角度来看,本文认为货币既是内牛的又是外生的。 主要
是基于以下理由:第一,货币循环的双向性决定了货币既是内牛的又是外生的。由于在货币循环 的过程
中,各金融主体之间进行货币交换的过程是相互的,因而,各金融主体内部之间以及金融主体与 外部环境
之间会发牛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一方面从货币的供给循环路径来看,中央银行(生产者)创造货币的多少必 然会影响金融中介机构(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行为的改变最终会影响分解者(微观经济主体)
的行为挑选。在这一传导过程中,各金融主体之间的行为变化也会改变金融牛态环境(信用、经 济、法
制以及制度等内外环境)。从这一视角来看,货币是外生的。另一方面,从货币的需求循环路径 来看,由
于内外环境的变化,会促使微观经济主体(分解者)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会不断地影响金融中 介机构
(消费者)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中央银行被动地创造货币。从这一视角来看,货币又是内生的。 第二,货
币循环的调节性与适应性也决议了货币既是内生的又是外生的。货币循环的调节性阐明了货币是 外生的,
而货币循环的适应性又解释了货币是内生的。第三,金融生态学原理告诉我们:金融主体不仅能 够适应环
境,同时还能够改变环境。从这一点来看,既是内生的又是外生的。
如果仅承认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纯粹的内生变量,完全由金融牛态系统内在客观规律所决定, 则否
定了生物主体能够改变环境的客观规律。那么,中央银行也毫不可能成为开天辟地以来人类巨大 的发现之
一,货币调控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了;如果仅否认货币供给是外生性,是纯洁的外生变量,完全 由中央银
行或货币当局主观地控制,那么,中央银行就万能了,则否认了金融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性。因 此,正确
掌握货币供给既是内牛的又是外生的性质,才干准确意识中央银行及货币政策的作用,这才是可 取的迷信
发展观立场。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本钱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Friedman,M.,Schwartz.九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1960).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
[3]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北京:生涯・读书・新知j联书店。1988:103 .
[4]李春琪.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卜海:上海出版社,2003.
[5]粱晓辉,黄玖立.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理论分析与实际测验[J].华东经济治理,2003,(2):93―97.
[6]谢罗奇,胡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J].求索,2005,(1):26―28.
[7]黄达.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订正版).北京:中国国民大学出版社,1999.
[8]曾建中.论金融生态系统提出的理论渊源与假设条件[J].财经科学,2007,(8):9―14.
(义务编纂:韩元)